近日擒牛宝,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刊发《中国人的“原则上”》一文指出,当中国人说“原则上可以”,言下之意是实际可能行不通,别太乐观;说“原则上不行”,潜台词是并非毫无余地,存在操作空间或是变通办法,事在人为。总的来说,这两句话都带着点儿“这事儿挺为难”的意味,需要听者继续追问或采取补充行动。
“原则上”,让人想起工作生活中常见的“看着办”擒牛宝。细究起来,群众咨询民生有关政策时的“看着办”,是政策解读不到位的敷衍;领导布置工作时的“看着办”,是任务要求不明确、责任传导不清晰的懈怠;干部推进民生工程时的“看着办”,是担当精神不在线的逃避。“看着办”看似留了“灵活余地”,实则是“不作为、慢作为”的遮羞布。
“看着办”,到底办不办?显然,答案是“必须办”,但要办得有方向、有标准、有担当,而非让“看着办”沦为“没人办”“胡乱办”的借口。
为何“看着办”会成为少数领导干部的口头禅?说到底,是“避责心态”在作祟。这种心态,本质上是对岗位责任的认知偏差,把“在岗尽责”的要求,变为“不出错就行”的消极妥协。“当官者一日不勤,下必有受其弊者”。如果面对任务只说“看着办”,面对问题只会往后躲,不仅会延误工作推进,更会消耗群众信任。须明确,岗位绝非“避风港”,而是“责任田”,干部手中的权力源于人民,肩负的职责来自组织,本就该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主动作为,而非以“看着办”的敷衍态度逃避责任。
没有明确的目标、标准与流程,“看着办”就容易在执行中跑偏走样,变成随心所欲的“随意办”:心情好就多办点,没精力就少办点,遇到困难就不办。这种“自由裁量”看似灵活,实则违背工作的规范性与严肃性。“官不勤则事废”,在实际工作中,无论是政策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还是民生服务的“前沿阵地”,一旦陷入“看着办”的模糊状态,缺乏清晰规划与坚定执行,只会让任务拖延、问题积压,最终影响工作成效,损害公共利益。
以基层治理为例,社区开展便民服务本是好事,但如果工作人员以“看着办”的态度对待,服务时间不固定、服务内容不明确,居民跑了多趟仍无法解决问题,便民服务就成了“扰民举措”。相反,若能摒弃“看着办”的模糊思维,用“清单化管理”明确服务事项、以“责任制落实”压实工作责任、靠“时效化监督”推进任务落地,不仅能让群众诉求“件件有回音”,更能让为民服务的“精度”与群众感受的“温度”同频共振,真正把民生实事办进群众心坎里。
破解“看着办”的难题,既需思想上的觉醒,也要制度上的约束,让干部想担当、敢担当、能担当。一方面,政绩观教育要入脑入心,通过专题学习、案例警示、一线历练等方式,让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清醒认识到:岗位就是责任,工作不容敷衍,马上就办、办就办好才是应有的作风,事事有回应、件件有着落才是该有的担当。另一方面,监督考核要抓紧抓细,将“是否推诿扯皮”“是否高效落实”作为评价工作的重要标准,对习惯于“看着办”导致工作延误、群众不满的情况,需及时提醒、严肃问责,让“避责者”无处遁形;对主动担当、积极作为的,要及时奖励、树立榜样,让“实干者”有奔头。同时,要畅通群众反馈渠道,让群众的意见成为检验工作成效的“试金石”,倒逼“看着办”转向“主动办、认真办、办到位”。
新征程上,每一项任务都关乎发展大局,每一个岗位都承载着重要使命,容不得半点“看着办”的敷衍。群众要的从不是“看着办”的模糊承诺,而是“一定办”的坚定行动与“办得好”的实在成效。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、事事紧抓不放的执行力,把每一件事办实、办好,才能不负组织信任,不负群众期待擒牛宝,让事业发展的每一步,都走得扎实、走得坚定。
实盘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